行业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工信部下月开始清理接入服务 CDN厂商或至最后关键期

   
作者:sc96655 时间:2017-02-27点击:18453

      自2016年12月12日工信部向网宿科技和阿里云正式发放CDN牌照以来,阿里云拿下了奥林匹克全球运动会“TOP”赞助,合作期限直至2028年,风光一时无两;网宿科技又在本月宣布收购韩国CDNetworks97.82%股权,另外也拿下一家俄罗斯CDN公司控股权,震动业界。这两家CDN牌照商了展示出了巨大的市场引导力量,有了“牌照”护身,CDN企业攻城略地进入加速时期。

  

“牌照”的重要性得到显现,但不是谁都拥有这个“利器”,尤其是工信部在2017年1月22日发布《关于清理规范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市场的通知》后,开展CDN业务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互联网接入服务(ISP)业务和内容分发网络(CDN)业务市场存在的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层层转租”等行为将被严查,加强经营许可和接入资源的管理以及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成为行业和政府部门必须正视的问题。

 

 

 

 

眼下,按《通知》原文规定的“在《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年版)》实施前已持有IDC许可证的企业,若实际已开展互联网资源协作服务业务或CDN业务,应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向原发证机关书面承诺在2017年年底前达到相关经营许可要求,并取得相应业务的电信经营许可证”的最后期限即将截止,各方正紧锣密鼓的开展相关准备工作,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中的无序发展将得到有效管理。

 

 

 

 

 

《通知》还强调,“未按期承诺的,自2017年4月1日起,应严格按照其经营许可证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经营活动,不得经营未经许可的相关业务。未按承诺如期取得相应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自2018年1月1日起,不得经营该业务。”

 

 

CDN行业进过一次次政策调整,眼下或许即将在新一轮规范管理中实现洗牌。

 

CDN成单列业务  纳入《目录》单独管理

 

2000年9月,原信息产业部颁布了第一版《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作为《电信条例》的附件予以实施,此后信息产业部先后于2001年和2003年对《目录》进行了两次调整。

 

 

2003年以来,新业务不断出现,互联网大规模发展,电信网络所承载的技术和业务形态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工信部相关部门从2008年开始着手《目录》调整工作。

 

 

2008年也是云计算、物联网、CDN等新业务形态不断出现并大发展的时期,因此修订草案几经调整,最终于2013年在工信部网站公布对外征求意见稿,并用两年时间征求意见与集中调整。

 

 

2015年12月25日,工信部发布了《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年版)》,并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CDN业务被单独列为一类业务。

 

 

牌照时代   CDN企业持证上岗

 

 

2016年12月12日,工信部向网宿科技和阿里云正式发放CDN业务经营许可证,自此,我国CDN产业正式进入了牌照时代。

 

 

CDN产业之所以进入牌照时代,是因为其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性决定的。CDN已逐渐成为承载互联网创新应用的战略性基础平台以及网络提速主力军,是互联网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已经发布的“宽带中国”战略中,明确将CDN作为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加快发展CDN产业的要求,将优化部署CDN与发展光纤和4G网络等一起作为提升网络带宽能力、改善用户体验的重要任务。

 

 

CDN产业日益壮大  依法治网才是亟须

 

将CDN列成单独业务时,工信部表示,基于互联网提供的多媒体视频业务以及互联网电视服务需求增长迅速,CDN作为一种新型网络传输结构,通过整合内容资源,优化网络性能,大大提高互联网传输视频等内容与应用服务的效率。为适应此类技术和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在《目录》中单列出“内容分发网络业务”类别。明确了业务内涵,鼓励有实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入市场,共同推动该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事实上,我国CDN产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据IDC统计,2015年,中国CDN 服务市场整体规模达到9.77亿美元,同比增长42.7%。除网宿、蓝汛等专业CDN服务商外,腾讯、阿里、百度等企业均加速建设CDN,三大运营商也在CDN建设上加紧布局,与此同时更多的新兴互联网企业也涌入这个巨大市场。

 

产业规模扩大,必然会经过一个洗牌并健康成长的过程。国家发放了牌照作为市场准入条件,未来不能获得牌照的企业开展业务,将面临无证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风险。此过程中,龙头企业无疑会掌握更大的话语权,CDN市场或许会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而无论从电信业务分类目录的重新设计、接入服务的清理要求还是互联网媒体平台、直播平台、应用商店等多个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互联网企业的备案与要求,整个互联网环境正快步走进“依法治网”的大前提条件之下。